说到“食在广州”,不能不说“广式酱菜”;说到“广式酱菜”,不能不说“如丰食品”。正是由于“如丰人”的坚持,最能代表岭南酸甜文化神韵的“甜酸五柳菜”与“白糖荞头”才不至于成为“传说”。“如丰”,酱心独运三十年!
·画外音·
一个产品,要想将其做到极致,没有“工匠精神”是绝对不行的。但仅有“工匠精神”也是绝地不够的。一句话:“工匠之作”,必须是物料、技术、精神与文化的有机结合!“如丰”的“甜酸五柳菜”与“白糖荞头”,便是最鲜活的例证!
三十年酱心不改
“如丰”,作为一个经营传统广府酱菜的企业,能坚持30年,而且越做越强、越做越大,这让很多人都看不懂。
其实,要读懂“如丰”,很简单,尝一尝她的“甜酸五柳菜”与“白糖荞头”,你便会恍然大悟。
1986年,“如丰”草创之际,刘剑波听取老行尊们的建议,腌制一批青瓜、荞头来卖。这对于从来没有做过酱菜的刘剑波而言,是一道难题。但他只要认准一个方向,便会想尽一切办法达到目标。
于是,他通过朋友介绍,辗转找到当时在广州果子厂工作的邵铭师傅,并请他做顾问,而且一做就是10年。邵铭是谁?正是“甜酸五柳菜”的创始人,也是“如丰”的“启蒙者”!也就是说,“如丰”自创业之始,便有了一个非常好的通往岭南酱菜文化“最高峰”的“起点”!
能做好五柳菜,荞头自然不在话下。1987年开始,“如丰”开始做五柳菜。1988年,已经拥有80来只大缸,1只缸腌制120斤,一周出一批。当时,“如丰”的团队已经扩充到7个人。
此后,“如丰”增加了“白糖荞头”,与“甜酸五柳菜”一道成为刘剑波打天下的两员“大将”。
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,“如丰人”已经增至50人,厂房扩大到2000平米,产值则增长了5、6倍。
人员增加了、厂房扩大了,产量提高了,但“如丰”却还是以最传统的制作工艺做她的酱菜。
“如丰”,酱心不改!
每一日初心不忘
“白糖荞头”,是广式酱菜的经典产品,也是为“如丰”赢得口碑的“拳头产品”之一。殊不知,看上去不过是“小菜一碟”的“白糖荞头”,却让刘剑波尝尽了酸甜苦辣。
每年“龙舟水”的前后15天时间里,整个“如丰”上上下下就像打仗一样。作为董事长的刘剑波,必定卷起裤脚与员工一起奋战。很多员工都加班加点做到晚上12点。
做荞头,是典型的“季产年销”。一整年的产品(500吨左右),必须在这一段短短的时间内完成。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,还要付出巨量的资金。卖得好,皆大欢喜;卖不好,全盘皆输。因此,做荞头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。
“如丰”的“白糖荞头”采用低盐腌制与自然发酵,整个制作过程往往需要耗费近4个月的时间。虽然生产成本比很多酱菜要高出很多,但售价与成本却不能成正比。
“如丰”的“白糖荞头”为什么称得上“工匠之作”,因为在整个制作过程中,荞头都始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,而且,对于盐分与温度的掌控丝毫不差,从而将荞头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。
“白糖荞头”须腌足100天才算熟透。此时,亚硝酸盐自然消失,继而以上等的“糙米白醋”来“养命”。在“糙米白醋”的作用,乳酸继续发酵,产生出还原糖,使“白糖荞头”呈现出广府酱菜所独有的那种甜酸味。
正因为如此,“白糖荞头”才与“甜酸五柳菜”一道会被誉为广府传统酱菜最典型的代表!
“如丰”,初心不改!